现代职教体系

  •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的类型建构

    裴云;

    类型建构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双高计划”背景下隐含着高等职业院校类型建构的深刻逻辑。“双高计划”对类型建构存在显著动因、促进因素和阻碍力量。应将促进类型发展置于“双高计划”的核心,推动二者协同发展:着眼“类型分化”,建构分层分类有效机制;围绕“知识建构”,打造类型建构核心动力;创新“评价机制”,促进院校类型标准生成。“双高计划”与“类型建构”具有重大关联,二者相互促进,构成“双高计划”的重大推动力;应对新“双高计划”进行机制创新,形成对类型建构的促进功能,破解单一化传统弊病带来的巨大阻碍。

    2025年05期 v.15;No.89 1-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新双高视域下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杨进峰;吴小玲;

    随着第二轮国双高的申报建设,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有了较大变化。新双高视域下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新要求,对比新要求,分析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共性问题,提出了“一融二振三进四接”的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实践检验,旨在为新形势、新要求下的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提高提供依据。

    2025年05期 v.15;No.89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专业与课程建设

  • 高职烹饪类专业产教融合的结构性矛盾及实践路径研究——基于“粤菜师傅”工程的实证分析

    孙庆春;

    在“粤菜师傅”工程推动下,高职烹饪类专业产教融合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的格局。基于社会网络分析发现,当前产教融合呈现出“政府驱动—院校连接—企业选择”的结构特征:资源与权力集中于上游;院校虽居网络中心,却在校企合作中缺乏话语权;政府资源单向输出,乡村与学生被边缘化;标准化教学脱离火候、味觉等情境性技艺,导致传承“有技无魂”。为此,应构建“标准—情境”双轨课程体系,打造“分布式—共享型”治理共同体,建立“一方评价、多方承认”的协同评价机制,重塑“技艺—地方”认同机制;同时推动制度调适、网络重构与知识再生的协同变革,实现产教融合从“技能输送”向“文化共生”转型。

    2025年05期 v.15;No.89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跨境电商专业与课程思政耦合机制研究——基于Delphi-AHP混合模型的构建与实证

    郭文静;

    在新质生产力与高等职业教育双重视域下,以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为研究对象,构建“技术—价值—情境”三维耦合框架,通过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确立指标体系,并结合层次分析法(AHP)对各维度权重进行量化。结果显示,“技术嵌入”是能力基础,“价值引领”是育人核心,“情境支撑”是实践载体,三者共同构成协同育人的闭环。基于样本院校的实证研究发现,不同院校在共性框架下呈现出“区域适配、特色发展”的差异化路径。研究提出强化顶层设计、深化产教融合、构建跨学科团队与完善多元评价等实施策略,为高职专业课程思政提供可复制、可评估的理论模型与实践范式,助力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实现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2025年05期 v.15;No.89 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2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人工智能助力高职篮球课程革新的影响研究——基于汕头职院实证数据的分析

    王腊姣;

    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篮球课程为对象,运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访谈及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比传统教学与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差异,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对体育课程革新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工智能技术显著提升了学生篮球技能的掌握效率与课堂参与度,但在技术适配性、教师培训等方面存在挑战。研究结果可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智能化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建议。

    2025年05期 v.15;No.89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智改数联时代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升级改造路径研究

    任玲;

    智能化、数字化、网联化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岗位职能和技能要求发生了显著变化。探讨智改数联时代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打造产教融合新生态,构建“工学研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岗课赛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项目式课程资源;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推进基于现场真实工作场景的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全程多维立体评价体系,推进教学评价制度改革。通过这些策略,可以有效提升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智改数联时代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025年05期 v.15;No.89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德育与素质教育

  • 职业赋能与生态重构——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协同共生机制的三维建构研究

    曹群;余静;胡旭珽;

    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载体,其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立德树人成效。基于协同共生理论,构建“制度供给—资源耦合—文化培育”三维分析框架,通过数字痕迹文本分析法对12个省级工作室的1276篇微信公众号推文、对应省份及学校的39份政策文件进行主题建模与回归分析,揭示了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中制度供给非对称性、资源耦合结构性失衡、文化培育边际效应递减的协同困境。据此提出从制度适配、资源重构、文化重塑三个维度构建协同共生模型,推动思政教育工作从“经验驱动”向“系统创新”的范式转型,为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2025年05期 v.15;No.89 48-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高职辅导员思政工作优化路径探索——基于“心灵灯塔”工作室的实践

    张珣;

    新时代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实效性不足、协同性欠缺、技术融合度低等现实困境。以建设中的“心灵灯塔”辅导员工作室为实践载体,探索数字化赋能与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双轮驱动下思政工作优化的可行路径。通过构建“双轨协同·三维赋能”模型(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与辅导员“三化”能力提升双轨并行,理论支撑、技术革新、实践创新三维联动),系统阐释了以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筑牢价值认同根基、以“三化”能力建设强化思政育人主体、以数字化平台重构思政教育生态的核心机制。实践表明,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心理资本与思政素养的融合度,推动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转型,为高职院校破解思政教育“供需错位”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阶段性方案。

    2025年05期 v.15;No.89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潮汕英歌舞融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探索——以汕头职院创新实践为案例

    谢浩钿;伍娜;

    潮汕英歌舞作为国家级非遗与民俗体育项目,兼具文化传承、教育教学及社会发展价值,其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在文化、精神、教育层面高度契合,但当前融合面临认知偏差、师资短缺、资源不足及制度保障缺失等困境。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该校通过“认知破局—创新传承—制度保障”三维策略破解难题,构建“一中心七体系”汕职育人模式,为非遗与职业教育融合提供实践参考。

    2025年05期 v.15;No.89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2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师资队伍建设

  • 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思政引领力的价值、挑战和路径

    廖运生;廖列营;

    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基础和灵魂。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思政引领力有助于推进实施立德树人工程,促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升思政课教师能力素质。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思政引领力提升面临现实挑战,表现为思政引领任务艰巨、能力不强、渠道不畅、效果不彰等方面。据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从增强使命、提升素养、数字转型和加强协作等方面提升思政引领力。

    2025年05期 v.15;No.89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职教出海”背景下我国高职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与提升路径研究

    李锦萱;张力跃;

    在“职教出海”战略推进过程中,高职教师作为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关键行动主体,既承担着跨文化传播的桥梁职能,也面临着复合型能力建设的系统性挑战。当前困境主要源于国内教师培养体系与国际职教标准的衔接断层、跨境教育合作经验积累不足、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机制待完善等多维因素的综合作用。通过以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包含专业技术、教学实施、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等核心能力要素的胜任力模型,进而提出政策引导、资源整合、评价激励、教师自主发展与保障支撑“五位一体”的立体化提升路径,旨在构建多维度协同的能力进阶机制。

    2025年05期 v.15;No.89 77-8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教育教学研究

  • 高职学生专业认同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以S职院调查为例

    陈小红;杜宇丰;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高职旨在培养具有专门技术和掌握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的专业认同会影响其学习效果。以S职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的总体专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越高,其学习效果也就越好。此外,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认同在不同群体间存在差异,其专业认同和学习效果受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影响。

    2025年05期 v.15;No.89 8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高职师生人工智能能力模型构建与提升策略

    张海涛;汪澜;曹丽娟;刘钦创;

    产业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驱动职业教育的变革,“双师型”教师素质将向智能“双师型”教师转变。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和《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实际情况构建了“高职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模型”和“高职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模型”,旨在为高职院校构建智能“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智能型高职学生提供依据。所提出的高职师生人工智能能力提升策略也为高职院校落实教育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15;No.89 95-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0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与实践——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陈明忠;陈玮苹;

    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要求、现实需要、必由之路。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在党建与业务融合中存在的“重业务轻党建”、党建业务“两张皮”、融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强化党建引领与队伍建设、精准寻找党建业务结合点、健全党建业务融合体制机制等对策。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先进制造学院为例,分析了党建与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科研工作、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融合实践,为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实现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025年05期 v.15;No.89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8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